凌飞•Blog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1998年,遵从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原则,工人们开始了都江堰的清淤工作。沉积在凤栖窝的泥沙被悉数挖出,直到看见3根长达4米的卧铁,这些卧铁是埋在河床下的标志物体,是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它们在岁月的沉淀下几乎已与河床融为一体,其中第一根是万历三年(1575年)铸制,已经在这里躺了400多年,第二根为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第三根民国十六年(1927年)铸。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一些,躺在这里的是石牛与石马,一直能将时间推到公元前251年。而这一年,一根镌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立”字样的新卧铁加入了这个队伍,这是一场横跨两千多年,一代又一代工程人的对话,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西汉时期,都江堰滋润着天府之国50万亩的土地,宋朝时这一数字变成了200万亩,清朝首次突破300万,民国则降到220万。经过新中国的各种渠首改造工程后都江堰灌区已经达到了1200万亩。这一数字见证的是城市的扩张与国力的更替。都江堰产生的任何一个数字,放在全人类的历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 如今天府之国的人们早已忘记了都江堰之前的成都平原是个什么样子。《华阳国志校补图注》里描述“杜宇时,成都平原尚属大泽,卑湿不宜营邑。营邑必在较高之黄土丘陵地带。…………蜀王世,成都平原之冲积土部分犹洳湿,故营邑皆在赤土浅丘上,郫、新都、广都、成都皆然。”从“尚属大泽,卑湿不宜营邑。”到“谓之天府,盛有养生之饶”是多少先辈筚路蓝缕克服了多少困难才有的千秋功绩。这是一部人类与自然从斗争到共生的历史长卷。是历史长流中的璀璨明珠,它见证的是华夏儿女的智慧和勇气,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滚滚江水仍谱写着民族的长卷,埋入着历史的深邃与厚重。古老的石马和四世纪前的卧铁惯看了秋月春风,它们安静的躺在江底,用它们的存在讲述着一段又一段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故事如今依然继续着,如同这江水一般,从未停止流淌。

当前页面是本站的「Google AMP」版。查看和发表评论请点击:完整版 »